艾丽艺术网
首页 业界 书画 名家 评论 展览 拍卖 藏品 文化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评论

王飏:内外联动营造健康文艺评论生态

《中国美术报》第244期美术新闻本期话题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本报记者 李振伟 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

Alysw.Cn ● 2022.01.02/09:01 ● ● 互联网 ● 访问:

《中国美术报》第244期 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倡导“批评精神”,文艺评论除了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严肃客观的立场,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只能贻笑大方,既无益于评论对象,更无益于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唯有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才能使文艺评论永葆光鲜。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倡导“批评精神”,文艺评论除了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严肃客观的立场,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只能贻笑大方,既无益于评论对象,更无益于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唯有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才能使文艺评论永葆光鲜。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坚守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于洋:在锐度、温度与纯度中彰显批评精神

  智联忠:批评精神的回归与呐喊

  殷昭玖:文艺评论者要有正气、勇气、锐气

  王飏:内外联动营造健康文艺评论生态

  近年来,虽然文艺评论的声音较之前增量许多,但总体来看仍然不足。究其原因,无外乎内外两方面的环境使然。

  外部环境,是社会与文化的大环境。首先,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求圆融处世。在文艺界,批评家和批评对象往往处于同一社交半径,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情文化,使得中国式批评难以开口。即便相互之间交集不多,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也以“和”为贵,董仲舒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自古就被看作是“天地之大美”,受到儒家文化的高度推崇。因此,有亮剑之举的文艺批评常常迈不开大步。其次,社会对批评的包容程度是文艺批评能否有效推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批评不可避免会触及各方利益,小则针对某部作品、某个观点,大则深究文艺生态的运作机制,往往伤筋动骨,特别是常与机制约束、人事纠葛相牵连,使得批评发声更为困难。因此,在当下评论生态臻于完善之前,部分批评家为了明哲保身,便选择回避,甚至绕圈子说话,这必然影响了批评的能见度和顺畅度。今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强化组织保障,把文艺评论纳入繁荣文艺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等,在制度层面为文艺评论开山劈道、保驾护航。这无疑大大改善了文艺评论的外部环境,也必将使文艺评论能够顺利开展。

  内部环境,是指文艺评论家的思维程式,以及被批评对象的胸襟格局。如果说,外部环境影响的是批评的外延,内部环境则影响到批评的内质。作为批评家来说,首先必须打破自身思维壁垒,甚至有意识地营造平等的交流环境,否则,即使外部环境放宽,也无法打破批评家自身的思维制约。对于被批评对象而言,合理的批评是一剂良药,苦于口却利于行,视批评为正常的学术探讨,放宽胸襟、开阔格局,才能将批评的良药化为滋养自身的甘霖。我国历代优秀文艺典籍,从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谢赫的《古画品录》、严羽的《沧浪诗话》、刘熙载的《艺概》,到近现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钱钟书的《谈艺录》等,无一不是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可以说,高屋建瓴的文艺评论是文艺作品必不可少的过滤网和照妖镜,特别是在审美标准鱼龙混杂的复杂环境下,文艺评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时刻高悬。

  当代文艺评论相对创作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出现文艺创作不需要批评介入的观点。事实上,由于缺乏了及时的引导,往往导致文艺界价值观扭曲,直接影响社会风尚和创作导向。如低俗、庸俗、媚俗作品流行,泛娱乐化现象严重,青少年中流行“娘炮”崇拜,作品以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等,都与有效批评的长期缺位有关。随着《意见》的印发,作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之一的文艺评论,在新时代已经迎来了大好时机,理应在各方协调工作机制下,与文艺创作形成良性互动,开启文艺评论的崭新格局。

  当然,文艺评论倡导批评精神,但也要警惕物极必反,避免出现为了赚取流量而出现的博眼球、人身攻击等极端批评。文艺批评必须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在学理基础上作出符合逻辑的判断,提出契合实际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剜烂苹果”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刮骨疗伤,这就需要批评家具有深厚的修养学识、敏锐的洞悉力与思辨力,与合乎情理的批评方式,这样才能既看得准、剜得透,又能让创作者醍醐灌顶,让公众心悦诚服,让批评有立场并更有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上一篇文章
智联忠:批评精神的回归与呐喊
下一篇文章
殷昭玖:文艺评论者要有正气、勇气、锐气
  •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 创新、包容、开放: 数字版画
  • 从活化经典到创造经典——建党
  • 艺研院国画院写生创作:展现“
  • 人文学者的价值与意义——从邵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大展记录“
  • 艺术开启城市生活美学新路径
  • Copyright © 2022 DDSC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投稿客服QQ:676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