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

-
古画里的烟火繁华
《乾隆南巡图》
说到摄影,现代人都不会陌生。而其中,许多摄影爱好者对“都市摄影”,可谓偏爱有加。《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姑苏繁华图》(局部)《康熙南巡图》(局部) 所谓“都市摄影”,...
-

-
毛笔的起源发展以及收藏价值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酒后作书《试笔》(一题《自笑》)诗。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的湖州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迄今为止,我国拍卖场上最贵的一支毛笔是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拍出的——...
-

-
三星堆出土文物有这些科技“防护罩”
6个三星堆祭祀坑已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34件及残破文物碎片近2000件,“走进三星堆 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日前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举行,一系列考古成果公布,其中总高达1 15米、“...
-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青铜顶尊人像为何如此重要?
青铜顶尊人像 5月29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四川省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表示,青铜顶尊人像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三星堆遗址此前出土的文物大多是青铜人像、青铜面具、黄金面具以及青铜树一类,
-

-
弗利尔旧藏东汉龙虎纹出廓玉璧
图1 东汉龙虎纹出廓玉璧,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时局动荡,无数珍贵的文物或是因为战争掠夺或是通过走私盗运等途径,被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令人心痛。图2 战国玉舞人佩
-

-
汉代“二桃杀三士图”画像石
如图所示是汉代“二桃杀三士图”画像石拓片。画面以高超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夸张、动感十足的形体语言,形象地记述了战国时发生在齐国的故事,成功展示出充满性格悲剧气氛的传奇的历史瞬间。 在这幅汉...
-

-
构思新颖的“仿生式”动物纹青铜兵器
图1 战国立兽铜戚
云南玉溪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是一座馆藏以199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出土古滇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主要包括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贮贝器,铸造精美的铜鼓、编钟、各类形状
-

-
胡适与苏轼的三次“相遇”
“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联合展览”中国古典绘画展品:明代壁画
1943年5月至6月,美国纽约宾努画廊举办了“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现代绘画联合展览”(以下简称“中欧联展”)。展览内容一分为二,又...
-

-
“我们在三星堆考古现场”
何晓歌与柯晓雯(右)在做三维扫描前的清理检查
田陈馨是北京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2019级本科生。她是四川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等,都是从小熟知的文化符号,但她从未想过自己有机
-

-
《契兰堂法帖》鉴赏考证
《契兰堂法帖》(见图)共八册。原藏家题签“《谢刻契兰堂法帖八册》庚申九秋得于南昌,季贞识”。为便于保管,笔者已将其装裱成八卷,每卷纵32、横1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家杨新...
-

-
薄如蝉翼、轻若烟的素纱单衣:古代丝织业的奇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件1米多长的衣服重量竟不足一两,衣服叠十层放在报纸上,仍能清楚看到报纸上的文字和图片。 在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着堪称国宝级的稀世珍品——素纱单衣。据博物馆介绍,它...
-

-
明代牙雕:我国装饰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
牙雕收藏 明代是我国装饰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明永乐和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开通了中国和海外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与南洋和印度洋沿岸诸国 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海外的各种珍...
-

-
崇文塔瘗藏明代佛道教金铜造像
20世纪后期,泾阳县崇文宝塔塔顶发现明代鎏金释迦牟尼涅像等八件铜鎏金造像,其后由泾阳县博物馆收藏。这组铜造像在《咸阳市文物志》《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泾阳卷》《陕西省志·文物志》等出版物...
-

-
来源显赫、流传有序的商晚期丙鼎
春华秋荣·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物集萃
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开轩览物华——世茂艺术珍藏展”中,有一件青铜器十分值得叙说,只因其来源显赫、流传有序,那就是商晚期...
-

-
西安:古墓葬中发现大量约2000年前生活用品
陶罐、苇席、食用的黍和粟、纺织用的大麻……近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发现一处西汉中晚期较高等级墓葬,其中有大量约2000年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这座编号为M553的墓葬位于西安市东南郊,距离杜陵邑北界...
-

-
中国最大宫廷玉器“渎山大玉海”研究获多项新成果
渎山大玉海纹饰图。科学出版社 供图
北京市北海公园内知名景点、俗称玉瓮的渎山大玉海,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一件古代宫廷玉器,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清乾隆则题诗建亭并4次修琢加工
-

-
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吉林出土金饰
图1西汉金丝穿玛瑙珠耳饰
多民族聚居的吉林,是一个地处东北腹地的边疆省份,有着悠久历史与沧桑。它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极富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在该省境内居住的各民族与中原各民族的互相依存、
Copyright © 2022 DDSC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投稿客服QQ:67650701